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科技赋能书写乡村振兴东北答卷

来源:改革网 | 作者:王也 曹景常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358 次浏览: | 分享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渐渐地,农民们认识到,浩淞农业集团没有扎花架子,而是踏踏实实地为他们着想。浩淞农业的这些科技,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实验室成果,而是“接地气”的实践结晶——每一项技术都经过试验田的反复验证,每一个参数都贴合东北的自然条件,每一次推广都以农民的“获得感”为标准。正如浩淞农业一位农业专家所说的那样:“科技赋能农业,不仅仅是给农民‘送机器、送技术’,而是让农民‘会用、能用、管用’,让每一寸黑土地都能‘说话’,告诉大家怎么种才是最好的。”

  图为浩淞农业农机调度中心。

  协同机制同向发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样本

  浩淞旗下的农业科技、粮食收储、物流商务等五大产业集团,在项目推进中形成了紧密的协同配合机制,极大地彰显了农业发展中的“浩淞魅力”。

  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引领着现代农业新方向。

  在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里,14个子项目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动的“链”——农业种植提供优质原料,粮食收储保障“粮安”,深加工延伸价值,物流商务打通流通,畜牧养殖实现“种养循环”,文旅项目激活乡村活力……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体验”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正在东北黑土地上形成。

  图为高密度大豆种植基地。

  农业种植,是这条产业链的“源头活水”。浩淞通过“集约化托管种植”,单个示范区3年内整合改造30万-50万亩土地,推广玉米大豆间作、高密度玉米种植等先进模式。2024年,示范区的玉米平均单产达2100斤/亩,大豆达500斤/亩,较传统种植分别增产23%和25%。这些标准化种植的粮食,不仅是农户的“增收粮”,更是下游深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

  粮食收储则是产业链的“稳定器”。东北传统的“地趴粮”模式,每年造成15%的粮食损耗,还容易滋生霉菌。浩淞建设的标准化粮仓,采用智能温控、通风系统,将粮食损耗率降至3‰。“以前存粮怕发霉,卖粮怕压价,现在有了浩淞,存得安心,卖得值钱。”吉林省白城市的一位农民深有感触地说。截至2024年,浩淞已在东北设立6个粮源标准化仓储设施,年收储能力达100万吨,为农户挽回粮食损失超千万元。

  深加工是产业链的“增值引擎”。除了粮食深加工,浩淞还打造了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出控糖糯玉米面条、降脂糯玉米窝窝头、养生糯玉米饺子粉等产品,这些‘健康食品’一经推出,就成为都市超市的‘爆款’,让糯玉米的附加值较传统产品提升5倍以上。

  畜牧养殖则让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循环”。在浩淞的肉牛养殖基地,牛吃的是示范区种植的青储玉米,排出的粪便则送往沼气工程,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田间,滋养耕地。2024年,示范区的肉牛养殖项目带动50-100人就业,肉产品通过“产地直供”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溢价率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