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优化营商环境要依靠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来源:营商参考编辑部 | 作者:侯亚男 | 发布时间 :2025-09-24 | 13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引言

  营商环境,恰似企业生长的“空气”与“土壤”,其优劣直接关乎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于全球竞争白热化、国内改革再出发的当下,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地竞相角逐的“制高点”。然而,营商环境并非抽象口号,其根基在于一套稳定、透明、公正且高效的全方位法治保障体系。唯以法治为“定盘星”,方能护佑市场各类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法治保障之于营商环境的意义

  稳定预期,提振投资信心

  法治的首要功能在于“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当企业看到合同可被强制执行、产权可被有效保护、政策不会朝令夕改时,才敢把真金白银砸向土地、厂房与研发。反之,若规则模糊、执法任性,企业只能“短炒”套利,经济随之“脱实向虚”。

  明晰边界,降低交易成本

  完备的法律规范像一张“交通图”,告诉企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减少“跑关系”“找门路”的隐性支出。世界银行报告表明,法治指数每提高1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平均下降约15%,相当于给企业发放了“隐形红包”。

  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法治是统一大市场的“护栏”。通过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能够防止“大欺小”“强欺弱”,让中小微企业也能在赛道上“与巨人同跑”,倒逼所有企业以创新和质量取胜,而非靠“后台”和“血缘”。

  破解“新官不理旧账”,塑造长久红利

  政府换届、官员更替曾是不少企业的“噩梦”。把优惠政策、招商承诺写进法规、纳入考核,让“新官必须理旧账”,才能杜绝“一任干部一张蓝图”,使营商环境红利跨越政治周期,形成“铁打的营盘”。

  三、当前法治保障之短板

  立法碎片化、层级低

  优惠政策多以“红头文件”甚至“会议纪要”出现,缺乏上位法支撑,企业难以据此主张权利。

  执法选择性、随意性

  同一事项多部门重复检查、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一人得病,全行业吃药”的“运动式”执法依旧存在。

  司法救济成本高、周期长

  商事案件“立案难”“执行难”尚未根除,跨行政区域财产保全、证据调取仍障碍重重。

  政务诚信“缺口”

  个别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或领导更替,拖欠工程款、擅自收回特许经营权,企业维权“赢了官司、输了市场”。

  四、打造全方位法治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高质量立法——立“稳定之锚”

  升级“营商环境条例”为“营商环境法”

  将分散在各部门、各地方的碎片化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确立“非禁即入”“法无授权不可为”等基本原则,实现“一页章程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