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优化营商环境要依靠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来源:营商参考编辑部 | 作者:侯亚男 | 发布时间 :2025-09-24 | 141 次浏览: | 分享到: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清单

  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行“沙盒监管”,清单外领域企业可自主经营,清单内事项用明确标准代替模糊审批。

  建立“政策稳定性评估”机制

  重大经济政策出台前须进行“回溯性冲击评估”,若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应设置过渡期、补偿机制,并同步修订相关法规。

  (二)高效透明执法——织“公平之网”

  “综合查一次”改革

  整合市监、税务、环保、消防等执法事项,实行“一张清单、一支队伍、一次检查、结果互认”,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执法全过程“扫码入链”

  依托区块链打造“行政执法记录仪”,所有检查、处罚信息实时上链,不可篡改,企业可扫码溯源,既约束执法者,也防止企业“撒泼打滚”。

  细化行政裁量基准

  对高频处罚事项按情节轻重“阶梯式”量化,并向社会公开,让企业对“罚多少”心中有数,压缩“人情罚”“关系罚”空间。

  (三)公正便捷司法——铸“最后防线”

  设立“商事法院”或“营商环境巡回庭”

  集中管辖公司、金融、知识产权等案件,吸纳专家陪审员,实现“专业案专人审”,一审平均审理期限压缩30%以上。

  推广“互联网+审判”

  涉企纠纷“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一键保全”,大幅降低企业时间、差旅成本;对小额诉讼实行“即审即判”,当日送达。

  建立“政府失信强制执行”绿色通道

  对政府拖欠工程款、拒不履行判决的,法院可依法查封、划扣财政专户资金,并同步移送监察机关问责,真正做到“政府不履约,法院能‘动账’”。

  (四)全民守法与政务诚信——筑“生态之基”

  “领导干部营商环境法治指数”

  将地方招商引资承诺兑现率、行政诉讼败诉率、公共政策稳定性等纳入政绩考核,权重不低于30%,让“唱功”与“做功”同卷考核。

  “吹哨人”+信用修复

  鼓励企业内部员工、第三方机构举报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经查实给予重奖;对轻微违法、主动整改的企业实行信用修复,避免“一罚定终身”。

  常态化法治宣传

  用案例说话,发布“营商环境法治白皮书”和“企业合规指引”,通过“以案释法”让“纸面法律”转化为“行动法律”,形成“遇事找法”的社会共识。

  五、结语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系统性、持续性、制度性的“深度革命”。全方位法治保障则是这场革命中最硬的内核、最稳的基石。只有让立法长出“牙齿”,让执法戴上“紧箍”,让司法竖起“高压线”,让政府当好“守门员”,各类市场主体才能无惧风浪、竞相奔腾,中国经济也必将在法治的护航下驶向更加辽阔的“深蓝”。(侯亚男 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