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减负增效 轻装上阵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姜科 | 发布时间 :2025-03-26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里涌动着最鲜活的社会肌理,也承载着最直接的政策效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烦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如何让减负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如何将干部从“事务空转”推向“实干赛道”?这不仅需要制度刚性约束,更呼唤治理智慧的深层变革。本期聚焦各地创新实践与经验智慧,为深化基层减负、激发治理活力提供镜鉴。

  摘牌!成效“满满一大箱”

  讲述人:江苏宜兴市潼渚村党总支书记 蒋振

  过去,村里的办公用房本来就紧张,有的挂牌单位还要求独立的一间屋。一块块牌子,硬生生把我们村干部从二楼“挤”到三楼的乒乓室集中办公。这几年,市里聚焦村级“牌子多”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光我们村摘除下来的各类牌子就装了满满一大箱。牌子少了,对应的考核就少了,真的感觉松了口气。村民咨询最多的社保、医保、民政等问题,如今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就能“一站式”咨询办理,不再由村干部充当“二传手”,既方便了群众,也实实在在减轻了基层负担,我们能腾出更多时间为村民服务了。

  就拿村庄环境整治来说,前几年,市里每季度都要委托第三方监测,排出红黑榜,甚至红榜还要分个名次;考核压力传导到街道,得周周评、月月考。因个别考核指标卡得太死,村干部不理解,群众不配合,引发的矛盾也不少。比如乱晾晒衣物,晒的要求是什么?乱的标准是什么?全凭第三方主观感觉。

  我认为,就这么“一刀切”下去,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在改变乡村面貌的同时,也会带走农村特有的“烟火气”。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留住乡村风貌,留住乡情味。

  为此,市减负办的同志也多次来村里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向上级部门反映基层呼声。现在“红黑榜”取消了,省下来的精力,我们和村民一起谋思路、促发展。我们建起了潼渚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河道保洁用上无人船,村道打扫配上自动清扫机,无人机巡查延伸了村干部的“铁脚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了乡村“智治”,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

  “吹哨”!诉求即刻就办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富华社区党委书记 靳丹

  别看我是90后,扎根基层却已经12年了。从成为大学生村官、社区网格员到如今担任社区书记,这些年和群众打交道,一直摸索如何把难事办妥、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吹哨报到”机制给了我们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