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张图”已整合58个部门478项核心业务,汇聚74亿条数据,开发了基层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十大类应用场景。最让人自豪的是,这套系统不仅打破了部门藩篱,更重塑了治理逻辑。例如,我们在木兰溪流域布设了60座大型水质监测站和53个采样点,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去年8月,平台通过“水质渲染图”发现某支流溶解氧异常,溯源锁定一处隐蔽排污口,从预警到处置仅用4小时,这可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基层治理同样因“图”而变。去年,荔城区一名市民反映社区井盖异响,信息经平台秒级推送至市政部门,2小时后维修完毕。类似事件,平台年均处理超10万件,响应速度从3天缩至6小时。更深远的变化,还在于干部思维——过去“拍脑袋决策”,如今“用数据说话”。在产业发展模块,我们为13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了“一产一档”模型,通过算法分析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仅2024年,便助力企业申领补贴1.2亿元,政策兑现周期缩短60%。
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在仙游县度尾镇,村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建房,从土地性质核查到审批盖章全程线上完成,耗时从45天减至7天。在秀屿区,渔民一旦越过电子围栏,平台即刻向船主、网格员发送预警,2024年累计避免违规出海事件127起……
2024年,莆田“全市一张图”入选国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我常想起那个深夜:为了调试平台,我和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机房,直到第一组数据成功跑通。如今,屏幕上的光点如繁星闪烁,照见了莆田的未来。
顺畅!“网格通”巧解难题
讲述人:广西北海市海城区东街街道黄海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沈劲
黄海路社区面积只有0.37平方千米,却住着2639户11124人。因为处于老城区,辖区里房屋建筑整体陈旧,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群众诉求,不是哪里的路灯不亮、楼道有杂物,就是哪里又飞线充电、乱搭乱建。
这些问题,曾让我们十分困扰。要么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认领,要么需要社区向上级层层请示报告,解决时间长、效率低。最让人头疼的是,很多问题根本超出了社区的职责范围和能力权限,大家总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吃力感。
转机出现在2023年。北海市成立了广西首个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把网格化服务管理和12345热线进行融合,建成全市统一的网格化指挥平台,开发了网格长使用的“网格通”小程序。
一开始,同事们还嘀咕:“怕不是形式主义?”没想到,这个小程序作用一点也不小,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轨迹。就拿路灯来说吧,徐屋南1至11区的32盏路灯均出现长期不亮的情况,涉及住户500余人。通过“网格通”上报之后,市网格化指挥中心统筹市内各区的“亮灯困扰”,决定将“解决背街小巷亮灯难问题”列入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重点项目。于是,“解决一个问题”变成了“治理一类问题”,很快推动了2075条市政道路移交市照明管理处管护,点亮路灯417盏,惠及51个小区8.8万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