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篇题为“连续两年关店数超开店数,加盟商不愿陪跑”的网文在多个平台悄然发酵。自媒体博主苏某不仅用耸人听闻的“寄生模式”定义上海某咖啡企业的加盟体系,更声称其“3年闭店率超80%”,甚至移花接木其他品牌的负面案例混淆视听。
这起看似常见的网络敲诈事件,在上海网信、上海警方等跨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创新治理下,快速把犯罪嫌疑人苏某抓捕归案,网信部门对涉事账号依法依约关闭。
这起案件只是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中的一个典型切片。通过“机制协同+全周期防控+重塑平台责任”的治理模式,上海展示了一个超大城市在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时,如何通过系统治理构筑起一个企业信赖、公众认同、平台共治的新生态。

5月15日下午,“惠企为民,凝聚向上力量”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三员三进”系列培训(外企专场)现场
从“分治”到“协治”:“三站协同”破局
“多个已签约项目被迫中止,新的合作意向难以推进……不实信息的破坏力远超预期。”对上述不实网文造成的负面影响,上海某咖啡企业公共事务负责人路琰称,最初公司耗费大量精力向合作方辟谣,同时还搜集证据向网络平台投诉举报,但删帖的速度赶不上发布者更新的速度。
在苏某精心编织的谣言陷阱与步步紧逼下,这家企业无奈支付了22.5万元的“封口费”。
该企业的困境并非个例。当前,涉企网络侵权治理在实践中也面临难题。网信部门立足维护良好网络生态的职责,负责网络信息内容的统筹监管;公安机关侧重违法犯罪打击,重点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侵权行为;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全面认定违法犯罪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但企业维权需要在不同部门间辗转,治理效能大打折扣。
如何破题?上海的解题思路是用机制创新打破职能壁垒。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被列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作为“十大攻坚突破项目”之一,2025年3月,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检察院启动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其间,上海创新构建了“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网信)、守沪e站(公安)和网络检察空间站(检察)”的三站协同机制,形成“预防-举报-研判-处置”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常态化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涉企网络侵权治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效能。
新机制不仅仅是网信、公安、检察功能的简单叠加,更是治理结构和权责关系的系统性重构。根据三部门对外发布的“三站”合作倡议书,网信、公安、检察将探索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涉企侵权信息共享机制,细化线索移送标准,优化联合处置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与反馈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