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
何谓营商环境?集中办公的政务服务大厅?“最多跑一次”的承诺?
答案或许不止这些。
企业选择一片沃土深耕细作,往往会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政策服务的稳定、阳光、透明,考虑产业链条的完整、多元化融资需求的满足、科技和人才的储备、货运物流的便捷通畅等等,这一份整体账单计算出综合发展前景。
如此看来,营商环境的提升也永远在路上。它的方向势必从“窄”向“宽”转变,从“硬”到“软”升级。
树立“大营商环境观”,西安正在以建好“双中心”、建强“秦创原”、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西安都市圈、城市“北跨”发展、优化开发区体制机制等六个新的维度,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的概念内涵,营造营商环境的“六度空间”。

01
“我们是一家科技型企业,对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很大,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再加上秦创原的成果转化等机制,恰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刚在西安建立研发中心的深圳畅想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海平说。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一座城市的科创资源,无疑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选择投资发展的重要指标。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创智云谷内,一批精密零部件正在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这项技术是我国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企业负责人米天健是西安理工大学青年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多年。“秦创原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在从“技术端”到“市场端”的贴心服务下,目前,公司已建成十余条生产线,去年营业额达到4500万元,预计三年内总产值可达5亿元。
举全市之力建设“双中心”、秦创原总窗口,复制“一院一所一港”模式,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西安正纵向贯通科创链条、横向融通各类资源,把教育、科技、人才和秦创原平台变成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目前,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431家和10186家,年底将达到1.2万家和1.4万家。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排名全国第6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布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通知》中,西安以2881.30亿元的输出技术成交额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