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李志起:回应痛点比堆砌政策更有效

来源:新京报 | 作者:周怀宗 | 发布时间 :2025-03-28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3月25日公布的《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中提出,“重点打造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并提出15条具体举措。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表示,15条具体举措形成政策组合拳,将“放管服”从宏观政策宣示转化为微观制度突破,以企业需求倒逼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当全球城市竞争进入制度创新的深水区,北京的探索证明,营商环境的竞争力,不在于政策数量的堆砌,而在于对经营主体细微痛点的制度性回应。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资料图片/郑新洽 摄

  破除“隐性门槛”,打造“阳光赛场”

  新京报:今年的《工作要点》,针对许多新兴领域,如生命科技等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李志起:2025年《工作要点》针对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推出三剂“破壁良方”,比如在新业态准入方面,实现了多领域的破冰,包括明确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争取国家放宽市场准入试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政策试验田。在准营便利升级方面,制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统一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勾选等操作规范,解决小微主体“反复跑、多次改”的痛点。在住所资源释放方面,修订住所登记管理政策,推广“标准化登记”模式,打通登记注册数据壁垒,为新业态提供更多承载空间。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拆解准入隐性壁垒,让“非禁即入”原则真正落地生根。

  新京报:市场公平是营商环境的根基,这方面新一年有何变化?

  李志起:公平是基础,也是打造“阳光赛场”的前提,《工作要点》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体现了立法先行、监管革新、案例震慑三方面的特点。在立法方面,推动制定《北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为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提供法律利器。配套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指引》,可以明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多类场景的审查标准,从源头遏制歧视性政策。在监管方面,修订《北京市评标专家库和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完善异常低价甄别程序,防止“低价恶性竞争”扭曲市场秩序。此外还提出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机制,定期曝光妨碍公平竞争行为,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应。这套“规则重塑+动态监督”的组合拳,为各类企业搭建起公平竞技的“标准跑道”。

  激活“创新血脉”,构建“服务闭环”

  新京报:土地、资金、人才等,是优化营商环境中政府职能的重点领域,这些方面今年有哪些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