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起:在要素供给方面,今年北京实施了多项政策,可以说是一套“组合拳”。在土地供给方面,完善产业用地弹性年限出让审核机制,对集成电路等长周期产业,降低企业初始投资压力。在金融服务方面,明确要求科技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增量扩面。在吸引和培育人才方面,提出要升级扩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新增数字建筑师等新生职业认证,试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高校、企业、认证机构联合培养紧缺人才。这些举措直击要素错配痛点,为创新生态注入“强心剂”。
新京报:在过去,企业往往怯于和政府打交道,那么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北京有哪些可期待的做法?
李志起:今年的《工作要点》创新了三大服务机制,第一是场景驱动,要建立市区两级重点产业应用场景常态化发布机制,定期发布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场景清单,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对接。第二是园区提效,将制定《园区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推广政务服务“免证办”和“一站式”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46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第三是痛点雷达,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立“行业痛点雷达机制”,动态收集企业高频问题。这些创新的举措,有助于构建“需求导向型”服务体系,让政策资源精准流向产业创新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