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金融活水攀“高”逐“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做强制造业。”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在湖北武汉,被称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有着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光谷这个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包含信贷、保险、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的1000多家金融机构,为需求各异的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金融活水如何滋养科技创新?一株科创新苗的诞生与发展,给出了答案。
练就一双慧眼——
看准了的项目就坚定支持
爬楼梯灵活自如,仿生手臂“举重若轻”,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正在进行训练。
“‘劳动者1号’步态越来越稳健,正努力训练成为变电站‘值守员’。”格蓝若公司副总经理高峰说。
“得知格蓝若计划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制人形机器人,我们为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为成果转化做足准备。既然看准了,就坚定给予支持。”交通银行武汉东湖支行营销科科长赵宇飞介绍。在科技金融支持下,“劳动者1号”的诞生只花了不到1年时间。
2018年成立以来,格蓝若从单一的电力智能感知业务进入智能机器人、精密运动控制等领域,成长为竞逐多赛道的多面手。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支持踩准了公司的每一个成长节拍。
“我们最开始做智能电网设备,能在不断电的情况下检定互感器等电网设备。”高峰介绍,在初创期,武汉光谷烽火集成电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机构参与公司多轮股权融资,有力支持项目转化落地。
钱很快花完,收入却迟迟不来。“创新往往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我们也不例外。”高峰说。近两年的测试期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提供的信用贷款给了公司很大帮助。“在光谷,很多银行成立专营的科技支行,从看财务报表转变为更看重企业创新前景,基本都能给予1000万元额度的无抵押纯信用贷款。”高峰感到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融资包容度不断提高。
“不看‘砖头’看专利,我们不依赖于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而是根据技术成果、科研团队、潜在市场规模等要素来判断企业创新的含金量,加快探索科技金融的新逻辑。”赵宇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