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科创新苗引来金融活水(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来源: | 作者:赵展慧 | 发布时间 :2025-11-20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0年,格蓝若的智能电网设备通过测试,获得大规模采购订单,公司营收画出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2000多万元、5000多万元、4亿多元……3年间翻了好几番。

  瞄准一个“靶心”——

  企业的堵点在哪里,就跟进服务到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对此,在产学研合作中尝到甜头的格蓝若深有体会。“公司‘胆子’更大了。”高峰说,智能电网设备业务的成功是公司与大学合作结出的硕果,能否进入更多高技术赛道?

  硬件成为此时阻碍企业拓展创新的第一道坎。“厂房都是租的,分散在园区各处,不仅管理起来不方便,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高峰说,购置办公大楼迫在眉睫。

  算算面积,新大楼需要投入数亿元。“开发商提出要预付全款才能过户。”高峰说,当时还有不少资金缺口。

  企业的难题,就是金融服务瞄准的“靶心”。很快,银行主动上门。“经过协调,开发商同意企业通过贷款方式购置新大楼。我们在充分尽职调查后,仅用两周就完成1.32亿元购房贷款的审批。”赵宇飞说。

  2023年搬入新大楼的格蓝若,与华中科技大学多个学院成立联合创新平台,并将合作固定为长期可持续的机制——由企业购买或出资研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技术专利,科研人员能够以专利所得入股企业,持续参与后续的成果转化。“科技研发能与市场应用‘绑定’,科研人员收益能与成果转化效果‘绑定’,企业和高校院所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高峰说。

  构建一个体系——

  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成果转化机制搭好了,要运转起来,第一步还是找资金。

  “2024年,我们为格蓝若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1.2亿元,同时拉长贷款期限,以更长期的资金支持企业心无旁骛搞研发。”赵宇飞说。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格蓝若一次性出资8000万元购买近百项发明专利,跨界进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成果转化资金需求更大。获得兴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获得光大银行各类贷款7000万元……金融支持形成合力,推动成果转化加速。如今,格蓝若的精密运动控制系统和精密减振系统已批量交付应用,“劳动者”1号、2号、3号相继“破壳”,并已交付进入文旅等场景应用。

  “下一步,公司各子公司将与券商等机构合作,向多层次资本市场迈进。”高峰说。

  “在光谷,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商业化,科技创新全链条都有金融服务与之匹配,为规模各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