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从“人口红利”到“制度红利”
过去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增长奇迹,其核心驱动力先后经历了“要素红利”“开放红利”“改革红利”三次浪潮。进入“十四五”后期,传统要素成本抬升、地缘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重塑,多重变量叠加,使“制度红利”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主战场。世界银行《2023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全球134个经济体在过去一年共推出318项改革举措,其中近40%集中在“商事制度”“获得电力”“合同执行”三大领域,制度竞争已呈白热化。谁能率先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谁就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强磁场”的三重内涵:规则、预期、生态
规则磁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透明边界。核心是把“负面行为清单”升级为“正向激励清单”,让企业看得见、算得清、稳得住。
预期磁场——“政策不翻烧饼”的稳定承诺。通过法治化、数字化、绩效化手段,把“新官不理旧账”扔进历史垃圾堆。
生态磁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共生。政府不再单纯“给优惠”,而是“给场景、给订单、给数据”,让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资本机构形成自循环、自进化、自修复的创新共同体。
(三)问题透视:四个“不匹配”仍在掣肘
审批“瘦身”与监管“健身”不匹配——“准入不准营”现象依旧突出,部分地方“一刀切”式环保、安全、消防检查,让企业“进门容易开业难”。
政策“高温度”与落地“低体感”不匹配——国家层面惠企政策已超1500项,但调研显示,中小微企业对政策“知道率”不足40%、“享受率”不足30%。
要素“高流动”与成本“高黏性”不匹配——工业用电、天然气、物流费用分别比美国高18%、23%、15%,制度性交易成本“隐形高企”。
数字“快迭代”与制度“慢变量”不匹配——AI大模型、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业态“一日千里”,而地方立法平均周期2—3年,出现“无人船下水、监管文未到”的空白地带。
(四)经验镜鉴:从“波士顿经验”到“深圳打法”
波士顿“创新区”制度弹性——对基因治疗、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行“监管沙盒+过失免责”,三年内吸引全球200余家初创企业落户。
深圳“工业上楼”土地混合利用——通过“M0”新型产业用地,让“生产线装进写字楼”,平均容积率由2.0提升至4.5,企业用地成本下降38%。
浙江“无感监测”数字执法——运用电力、税务、社保等大数据,对企业排污、工资发放、发票流向实时“画像”,执法扰企频次下降62%。
苏州“政策计算器”一键直达——把涉企政策拆解为179个标签,企业输入营收、行业、资质后3秒生成“专属礼包”,政策兑现时间由60天压缩至7天。
(五)系统重塑:五个“一”工程打造“强磁场”
“一门式”集成改革——再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
全面推行“准入即准营”综合许可,将营业执照、环评、能评、消防、食药经营许可合并为“行业综合证”,实现“一网申请、一表填报、一次勘验、一码覆盖”。
“一网通”数据底座——打造全国统一的“企业码”。
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区块链”为根,归集工商、税务、社保、海关、水电气等78类数据,企业“亮码”即可办事、融资、投标、通关,政府“扫码”就能完成信用核查、风险预警、政策推送。
“一键兑”政策引擎——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依托大数据精准画像,建立“惠企政策主题库”,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自动触发短信、站内信、政务APP弹窗提醒,资金直达“免申即享”。
“一哨联”监管机制——“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1—20日原则上不进企检查;对信用A级企业实施“触发式监管”,除投诉举报、上级转办、专项行动外,一律不得擅自入企。
“一站式”法治保障——让“找关系”变成“找法律”。
设立营商环境巡回法庭、商事仲裁院、涉外调解中心“三合一”枢纽,建立“企业法律诊断中心”,对初创企业给予“法治体检”优惠券,诉讼保全、证据保全“绿色通道”48小时内办结。
(六)典型案例:合肥“链长制”如何引来“量子大街”
2020年,合肥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12条重点产业链“链长”,配套“链主企业+基金+园区”打法。以量子信息为例,市政府拿出30亿元量子科学基金,对实验室技术“沿途下蛋”给予阶梯投资;同时开放城市级场景,党政机关、国企、医院率先采购量子保密通信服务,三年累计释放订单12亿元。短短三年,合肥量子大道集聚企业68家,量子专利占全国18%,核心组件“量子光源”成本下降75%,诞生全球首颗量子微纳卫星、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磁场效应”直接带动上下游投资超260亿元。
(七)数字赋能:AI大模型让营商环境“自进化”
政策模拟器——基于大模型对涉企政策进行“沙盘推演”,提前测算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税负、用工、现金流影响,避免“合成谬误”。
风险预警机——实时抓取企业用电、物流、招聘、发票等高频数据,构建“经营活力指数”,一旦指数异常波动,自动向属地网格员、金融机构推送“关怀工单”,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修复”。
智能客服——打造“7×24小时”营商数字人,企业可语音或文字咨询开办、变更、注销、补贴、通关、跨境结算等3000余类问题,答复准确率98%,平均等待时长由10分钟压缩至15秒。
(八)风险防控:把握“三对关系”避免“合成谬误”
放活与管好——既要“拆篱笆”,也要“设路标”。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设置“观察期”,建立“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公众健康、金融稳定的底线问题“零容忍”。
效率与公平——警惕“头部企业俱乐部”现象。政策制定引入“中小企业听证”环节,对补贴金额超过1亿元或涉及行业前三企业的专项政策,必须书面征求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代表意见,防止“强者通吃”。
创新与伦理——提前布局AI、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伦理治理。建立“省域伦理审查中心”,对前沿技术企业实行“伦理前置”审批,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九)评估闭环:构建“五星”指标体系
借鉴世行B-READY评价理念,设置“开办企业、获得经营场所、接入公用服务、雇佣员工、获得金融服务、纳税、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办理破产、促进市场竞争”10个维度,每个维度细分“合规成本、时间、质量、可持续性、性别平等”5个子项,总分1000分。引入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媒体代表组成“营商环境体验官”队伍,每季度开展“飞行检查”,结果与干部绩效、财政资金、用地指标“三挂钩”,形成“评价—整改—反馈—提升”闭环。
(十)结语:让“磁场效应”成为中国经济“二次腾飞”的核聚变
今天的营商环境竞争,已从“比政策”转向“比制度”、从“给优惠”转向“给预期”、从“抢资源”转向“抢生态”。打造“强磁场”,不是简单做“减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更关键的是做“乘法”——乘法治、乘数字、乘信任。当规则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当稳定的预期替代摇摆的观望,当创新的种子拥有热带雨林般的土壤,中国市场将释放前所未有的“核聚变”能量,推动高质量发展驶入星辰大海。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全球百年变局下中国送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侯亚男 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