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河北省多措施出台营商环境政策,提升营商环境标准

来源:河北省 | 作者:河北省 | 发布时间 :2025-07-03 | 58 次浏览: | 分享到:

  许培军

  河北省近期以“高标准、严要求、强落实”为基调,密集出台109项具体措施,通过七大专项行动全方位、系统性提升营商环境标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市场活力提质行动——破除隐性壁垒,促进公平竞争

  - 开展市场准入效能线上评估,全面排查市场准入隐性门槛,畅通企业准入渠道。

  - 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盲抽专家、盲评方案),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分散评标,实现投标“不出门”、开标“不见面”、评标“屏对屏”,参与招投标企业较改革前增长7.5%。

  - 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政务服务提标行动——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累计压减办理环节89%、申报材料77%、办理时限67%,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 开设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探索房屋建筑单体赋码落图,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

  - 建立涉税诉求快速反应机制,推行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纳税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三、要素供给提档行动——强化要素保障,降低企业成本

  - 制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指引,提升建设用地保障效率;实施“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扩大产业人才供给。

  - 拓展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功能,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担保费率不高于国家和本省规定,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 推行“先接入、后改造”电网建设模式,提升供电保障水平;建立多式联运评估指标体系,优化物流保畅能力。

  四、法治保障提能行动——规范执法行为,保护企业权益

  - 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合理统筹行政检查计划,防止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 推广“扫码入企”行政执法制度,落实“联合查一次、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无事不扰”柔性执法,减轻企业负担。

  - 开展破产积案清理,推动重点领域地方立法,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五、助企纾困提效行动——强化政企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 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办理反馈机制,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治理,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

  - 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

  六、信用建设提优行动——健全信用体系,提升融资便利

  - 推动电子保函应用和全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用建设在助力企业融资和减轻企业负担方面的应用。

  - 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规范信用信息管理,加快建设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

  七、创新试点提速行动——示范引领,形成改革合力

  - 在雄安新区、自贸试验区、秦唐沧港口等5个区域实施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形成“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改革格局。

  - 推进“共享工厂”模式、“产业大脑”建设,推广产业集群原料集采、产品集销、共享智造等创新模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产业强链延链。

  河北省通过上述七大专项行动,以109项具体措施为抓手,聚焦企业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推动营商环境标准全面提升,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下是河北省《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中明确列出的 七大专项行动、109项具体措施 的完整清单。

  ---

  一、市场活力提质行动(16项)

  1. 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线上评估

  2. 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技术标暗标评审、商务标随机派位)

  3. 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全覆盖

  4. 优化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服务

  5. 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

  6. 清理隐性市场准入壁垒

  7. 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

  8. 建立知识产权专员制度(全链条服务)

  9. 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10. 深化“一照多址”改革

  11.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12. 简化企业注销流程

  13.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

  14.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15.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16. 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对接活动

  ---

  二、政务服务提标行动(16项)

  1.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少于5个河北特色事项)

  2. 开设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

  3. 依托“冀时办”实现300种证照“亮证扫码”

  4. 优化网上中介超市

  5. 探索房屋建筑单体赋码落图

  6.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

  7. 建立涉税诉求快速反应机制

  8. 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

  9. 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通办”

  10. 推行“一业一证”改革

  11. 深化“证照联办”改革

  12. 优化社保医保经办服务

  13. 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

  14. 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闭环机制

  15. 开展“四不两直”暗访督导

  16. 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政务服务效能

  ---

  三、要素供给提档行动(33项)

  1. 制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指引

  2. 创新土地供应模式(弹性年期、先租后让)

  3. 实施“标准地”出让改革

  4. 建立多式联运评估指标体系

  5. 推行“先接入、后改造”电网配套

  6. 实施“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

  7. 完善用工招聘和余缺调剂机制

  8. 拓展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功能

  9. 推广“产业集群贷”“订单贷”

  10. 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

  11. 开展“一月一链”融资对接

  12. 举办“河北创投日”活动

  13. 搭建基金与产业对接平台

  14. 推进“信易贷”数据共享

  15.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跃升行动

  16. 建设省级数据直达系统

  17. 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18.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

  19.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

  20. 优化科技项目评审机制

  21. 建设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

  22.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

  23.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24. 建设智慧物流园区

  25. 推行“互联网+货运物流”

  26. 优化口岸通关流程

  27. 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

  28. 提升5G网络覆盖质量

  29. 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

  30. 建立能源保供协调机制

  31. 优化天然气阶梯价格政策

  32. 完善用水用气“一站式”服务

  33. 建立要素保障“红黄蓝”预警机制

  ---

  四、法治保障提能行动(14项)

  1. 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

  2. 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双随机一公开”)

  3. 开发“入企扫码”执法监督平台

  4. 开展破产积案清理专项行动

  5. 完善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

  6. 推动重点领域地方立法(产权保护、公平竞争)

  7. 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

  8. 推广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

  9.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能力建设

  10. 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

  11. 规范涉企保证金管理

  12. 完善企业合规激励机制

  13. 建立企业家权益保护快速响应机制

  14. 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创建

  ---

  五、信用建设提优行动(9项)

  1. 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2. 开展政府合同履约智能化管理

  3. 建立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

  4. 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5. 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6. 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

  7. 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8. 开展“信用+”场景应用(融资、审批等)

  9. 建设京津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六、创新试点提速行动(10项)

  1. 在雄安新区、自贸试验区等5个区域开展综合配套改革

  2. 建设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3. 争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4. 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应用

  5. 开展“一照通”改革试点

  6. 探索“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模式

  7. 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

  8. 开展营商环境“揭榜挂帅”攻关

  9. 发布年度营商环境改革案例集

  10. 建立改革成效“赛马比拼”机制

  ---

  七、助企纾困提效行动(11项)

  1. 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

  2. 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恳谈会、直通车)

  3. 治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4. 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5. 建设惠企政策综合服务专区

  6. 推行“政策计算器”精准推送

  7. 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挂号销号”制度

  8. 开展“走千企访万户”活动

  9. 完善企业减负监测点网络

  10. 建立营商环境投诉“接诉即办”机制

  11. 开展民营企业满意度调查

  ---

  政策亮点

  - 京津冀协同:所有行动均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如建设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

  - 数字化赋能:109项措施中超过30项涉及数字化工具(如“冀时办”、区块链、数据直达系统)。

  - 法治化保障:首次将“非现场监管执法”“入企扫码监督”等写入省级方案,强化执法透明度。

  - 企业获得感:助企纾困行动占比超10%,直接回应账款拖欠、政策落地难等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