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在“营商环境竞赛”中投入巨量资源,但不少地方“越用力、越跑偏”。归结起来,最容易陷入且最难自我纠偏的,是以下三大误区——它们表面看是“方法”问题,实质是“政绩观”与“治理逻辑”的扭曲。
  误区一:重招商、轻服务——“蜜月期”一结束,企业成“ orphan (孤儿)”
  典型场景
  签约仪式上“一把手”亲赴站台,承诺“土地半价、税收全返、代办一条龙”;
  项目落地后,园区管委会“连人带编”转战下一个在谈项目,原项目配套融资、用工、物流无人对接;
  企业因厂房验收、能评复查被卡,求助无门,最终把地区列入“投资黑名单”,二次招商时“一传十、十传百”。
  深层病根
  政绩考核“唯签约额、唯开工率”,没有“达产率、存活率”追溯;
  招商、审批、建设、运营分属四支队伍,KPI 不共享,“交接棒”断裂;
  政府购买服务缺位,园区运营公司“只收租、不服务”。
  纠偏工具箱
  ① 全生命周期“项目档案码”——从签约到投产 3 年内,审批、执法、补贴、诉求全部扫码可见,倒逼部门“续杯”服务;
  ② “达产率”刚性考核——对招商团队设置 2 年、5 年亩均税收追溯,低于承诺值 60% 的,扣回已发放招商奖金;
  ③ “链主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把链主企业纳入园区运营董事会,享有考核打分权,评分低于 80 分的运营商直接淘汰。
  误区二: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让企业负重前行
  典型场景
  备案制名义下,实质要求“能评 + 环评 + 稳评”串联审批,企业拿到“路条”已耗时 6 个月;
  事中事后监管“九龙治水”,消防、应急、市监各下一套 App,重复上传数据,企业合规成本高于税负;
  检查标准不透明,自由裁量空间大,企业被迫“找关系”而非“找规则”。
  深层病根
  监管部门“审批权”与“问责权”不对等,宁可把门槛加高,也不愿承担事后风险;
  数据烟囱未打通,风险线索无法共享,只能靠“人海战术”一遍遍现场核查;
  执法队伍“以罚代管”,罚款指标与单位经费挂钩。
  纠偏工具箱
  ① “一业一册”告知承诺——把一个行业涉及的全部许可、检查、处罚事项汇编成 20 页“口袋书”,扫码即可下载模板,违法责任一次性告知;
  ② “触发式监管”——对信用 A 级企业实行“非举报不扰”,监管火力集中在信用 C 级以下企业,减少 70% 合规成本;
  ③ 执法数据“上链”存证——检查结果实时写入政务区块链,自由裁量与处罚金额全程可溯,减少“人情罚”。
  误区三:重短期、轻长效——“运动式”减负扭曲市场信号
  典型场景
  为冲刺半年考核,地方财政突击返还 2 亿元社保补贴,导致企业突击参保、突击裁员,数据失真;
  房租“三免两减半”政策一年一续,企业不敢装修、不敢买设备,始终处于“随时搬家”状态;
  政府产业基金为完成“放大倍数”指标,与社会资本签订 6 年强制回购 + 固定收益,实质成为地方隐性债务。
  深层病根
  政策设计“以财政花得出去”为导向,而非“市场是否真需要”;
  缺乏政策 sunsets(日落)评估,补贴退出机制缺失,企业形成“政策依赖症”;
  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财政手段过度使用,挤出社会资本。
  纠偏工具箱
  ① “政策生命周期评估(PCLA)”——任何补贴出台前,必须同步发布 3 年退出路线图,并在 18 个月后由第三方评估是否继续;
  ② 
“梯度式”支持替代“一刀切”——把补贴与企业发展阶段挂钩:初创期给租金减免,成长期给设备融资租赁贴息,成熟期给首台套保险,防止“越补越大”;
  ③ 财政“补改投”——将 50% 以上产业补贴资金转为“股+债”组合,通过市场化基金退出,回收资金滚动使用,减少财政“一次性出血”。
  结语:走出误区的“第一性原理”
  营商环境不是“一揽子优惠”,而是“可预期、可救济、可竞争”的制度基础设施。
  把“招商”变成“营生”,把“审批”变成“信用”,把“补贴”变成“投资”,才能真正让企业在市场的大海里游泳,而不是在政策的浴缸里扑腾。(侯亚男 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