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 于杰)9 月 16 日,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媒赋百业・乡兴千品” 
市县联动乡村振兴赋能工程在定兴县启动。活动现场,场外新闻采访聚焦产业发展,场内电商直播助推产品出圈,“场内场外” 
双向联动的模式,不仅为定兴盘活农村特色资源、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了新平台,更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 “快车道”,以媒体力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特色产业:以“甜蜜IP”盘活资源,夯实经济根基。定兴县食品产业集群是当地第一大主导产业,聚集了喜之郎、玖兴、西麦、华美、马大姐、五合窖等 120 
余家食品企业,2024 年产业产值已突破 126 亿元,是县域经济的 
“压舱石”,也是农村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核心载体。此次赋能工程落地定兴,首要目标便是以媒体赋能为抓手,推动这一特色产业实现 “资源盘活 — 价值提升 — 
集群壮大” 
的闭环发展。活动当天,保定新闻传媒(集团)重大题材报道组化身“甜蜜体验馆”深入产业链各环节挖掘潜力:走进马大姐食品、河北喜之郎等传统食品龙头企业,探寻老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品类升级实现 
“老树发新芽” 的路径,助力传统资源焕发新活力;探访梅纳方程咖啡、河北鸿鲲食品等新兴企业,聚焦食品产业中的 
“新赛道”,挖掘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的新产品,为产业注入新鲜动能; 深入康城鲜食玉米项目现场,直击 “农业产业化” 如何将田间地头的玉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 
“新食品”,让农产品从 “种得好” 向 “卖得好”“效益好” 转变;“这项工程不仅是对食品产业的全面宣传,更是一次全新赋能。” 
定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小虎表示,依托媒体资源优势,定兴将进一步激活县域产业发展潜力,推动 “甜蜜定兴” 地域品牌 IP 
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加快全县高质量发展步伐。

  打通流通渠道:电商直播架 “桥梁”,让农产品 “走出去”。农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流通不畅是制约农村资源变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瓶颈。此次赋能工程直击痛点,以电商直播为核心抓手,搭建 “线上 + 线下” 
联动的流通网络,让定兴的特色农产品真正 “走出去”。
  活动现场,“直隶臻选” 
抖音直播间开设定兴专场,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主持人帮帮团携手定兴县北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翟梦楠等村干部、企业工作人员、本地网络达人组成直播团队,向全国网友推介 
“甜蜜定兴” 品牌下的各类食品。“直播里能明显感受到网友对定兴食品的兴趣,这让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很有意义。” 翟梦楠的感慨,道出了参与者的共同心声 —— 
通过官媒背书的直播平台,定兴的农产品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借助 “实时互动 + 场景化展示” 提升了品牌认可度。
  这种 “媒体 + 电商” 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 “销路窄” 的问题,更通过直播中的品牌故事传播、产品品质展示,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据了解,后续 
“媒赋百业・乡兴千品” 工程还将通过 “千品出山” 官媒直播常态化、“品质消费” 百品集市线下联动等方式,构建 “传播 — 体验 — 转化 — 沉淀” 
的流通闭环,让定兴的食品产业从 “单点销售” 转向 “品牌化、可持续化” 经营。
  长效赋能机制:“6+N” 
模式撬动全域,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媒赋百业・乡兴千品” 
工程并非局限于单次活动,而是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以媒体力量撬动县域资源整合、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协同发展。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玉霄介绍,工程创新推出 “6+N” 活动模式,将在保定 22 个县(市、区)逐步推进 “6 个一” 
集成行动:一场 “百业千品” 全媒体采访(深挖县域特色资源)、一场 “千品出山” 官媒直播(打通流通渠道)、一场 “百村联动” 匹克 + 
骑行运动秀(以文体活动聚人气)、一场 “千品千艺” 文化盛宴(赋能品牌文化内涵)、一场 “品质消费” 百品集市(链接供需两端)、一次 “品牌赋能” 
长效闭环(助力产业持续发展),同步配套 “N” 场产业品牌策划宣传活动,实现 “为县域特色产业造势、造品、造魂” 的目标。
  目前,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已组建专业的采访团、直播团、演出团、达人团,持续开展 “媒体 + 产业” 
深度联动,并联动各级各类媒体形成传播合力。在定兴的实践中,这一模式已初显成效:通过媒体宣传,“甜蜜定兴” 
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通过电商直播,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对 “五全代办” 
模式的推广,更向外界展示了定兴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为吸引更多企业落地、进一步盘活县域资源奠定了基础。

  从盘活食品产业这一 “核心资源”,到打通农产品流通 “关键渠道”,再到构建优化营商环境 “长效生态”,“媒赋百业・乡兴千品” 
工程在定兴的启动,不仅是一次媒体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更探索出了一条 “以媒体赋能激活资源、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以渠道畅通惠及百姓”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