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参考在交流互鉴中拓视野、学经验、促发展”这句话,点明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核心方法论: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互鉴”,达到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最终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下面从“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四个维度,为你拆解落地路径,并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工具包”。
一、为什么必须“交流互鉴”
1. 视野瓶颈:仅靠内部复盘,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与外部对标能快速发现盲区。
2. 路径依赖:一个地方行之有效的做法,往往融合了本地禀赋,直接复制会“水土不服”;通过深度互鉴,可把“他山之石”凿成“自家之玉”。
3.
改革窗口期:国家层面每年都有新政策(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世行B-READY评估体系等),谁先学到、先落地,谁就占得先机。
二、重点“学什么”——建立“三张清单”
1. 政策清单:
• 国家部委最新改革文件(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信用监管、知识产权质押等)。
• 自贸区/改革试验区权限下放清单(如“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
2. 案例清单:
• 开办企业指标:深圳“一网通办、一照一码”、重庆“开办企业 0.5 天办结”。
• 纳税指标:浙江“多税合一”申报、上海“增值税留抵退税‘白名单’”。
• 跨境贸易指标:天津港“船边直提”、厦门“码头边检一站式”。
3. 工具清单:
• 数字化平台:北京“e窗通”、江苏“苏企通”、广东“粤商通”。
• 指标体系:世行 B-READY(10 大维度)、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18 项)。
三、“怎么学”——打造“交流互鉴”四步法
1. 精准对标:先选“1 个总标杆+3 个专项标杆”
• 总标杆:与自身经济体量、产业结构最接近的先进城市。
• 专项标杆:在“获得电力”“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单项指标上最优的地区。
2. 场景化调研:
• 以“办成一件事”全链条体验(模拟企业开办、项目报建、破产注销)。
• 用“企业群众语言”而非“政府内部术语”记录痛点。
3. 结构化萃取:
• 画“流程泳道图”:横向对比两地审批节点、时限、材料、费用。
• 写“政策拆解表”:把先进地区政策拆成“权限来源—创新点—可复制层级—落地风险”。
4. 共创式落地:
• 组建“1+1 伙伴小组”(本地部门+标杆城市对应部门),用“联合攻坚单”明确改革任务、完成时限。
• 引入“第三方体验官”(行业协会、律所、园区运营方)进行灰度测试,边试边调。
四、“如何用”——让经验真正变成本地发展动能
1. 建立“营商智库+场景实验室”双轮机制
• 智库:每季度发布《对标速报》《案例微拆解》,供决策层 5 分钟速览。
• 实验室:在高新区或经开区设立“最小可行试点”,3 个月完成政策验证。
2. 打造“政策沙盒”
• 把学习到的先进做法打包成“场景式改革方案”,争取省级以上授权,允许突破现行规章 1—2 个条款。
• 建立“风险熔断”机制:出现重大投诉或舆情,24 小时内暂停并复盘。
3. 形成“企业获得感 KPI”
• 把“时间、成本、环节”量化指标,再叠加“满意度、政策知晓率、二次办事率”体验指标,纳入部门年终考核。
• 公开晾晒:每月公布“红黑榜”,让改革成效可感知、可比较。
五、一份可立即上手的“工具包”
1. 调研工具
• “企业全生命周期”体验表(从设立到注销 15 个节点)。
• “一事一表”对标模板(横向 12 列:事项名称、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材料份数、收费、网办深度、结果证照……)。
2. 学习渠道
• 线上: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最佳实践”专栏、各地“一网通办”官网。
• 线下: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自贸区联席会议、中国营商环境论坛。
3. 合作网络
• 全国 41 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对口交流群(微信/钉钉)。
• 世界银行、APEC 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年度研讨会。
结语
“交流互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通过系统化、场景化、共创化的学习—消化—再创新,把外部经验转化为本地治理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只要坚持“小切口、快迭代、企业说了算”,就能把每一次对标都变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跳板”。(侯亚男 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