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营商环境是企业扎根的基石 ——写在“营商环境优化年”系列评论之首

来源:营商参考编辑部 | 作者:侯亚男 | 发布时间 :2025-08-11 | 66 次浏览: | 分享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两千多年前,《晏子春秋》用一句朴素的比喻,道出了一个至今仍颠扑不破的真理:土壤决定果实,环境决定成长。对于企业而言,营商环境就是那片决定其能否扎根、能否繁茂的“土壤”。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土壤肥沃,则万木葱茏。今天,当我们谈论高质量发展、谈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时,必须把镜头拉近——从一张张营业执照、一份份报关单、一次次融资、一场场招聘说起,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答案,都藏在企业对当下环境的真实感受里。

  一、制度成本:企业“用脚投票”的硬杠杠

  在广东横琴,一家生物医药初创公司从拿到项目备案到开工,全流程压缩到28个工作日;而在过去,同样的手续需要半年。制度性交易成本每降低1%,企业利润率平均提升0.7个百分点——这是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跟踪3000家企业样本得出的结论。制度成本不仅是时间账、金钱账,更是心理账:当审批环节从“跑断腿”变成“动动手指”,企业家才能把精力放在技术路线、市场开拓上,而不是“找关系、盖章子”。横琴经验告诉我们:砍掉的每一道无谓审批,都是在给企业“施肥”;延迟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在让土壤板结。

  二、法治阳光:稳定预期的终极供给

  “不怕政策优惠少,就怕政策朝令夕改。”调研中,一家外资制造业中国区总裁的话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正准备把东南亚的产能回迁,最核心的考量不是补贴,而是《外商投资法》实施后,负面清单从2019年的40条缩减到2024年的27条,再辅以地方“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法规越来越透明,违规越来越有代价。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法治指数每提高1分,外资流入概率增加2.3个百分点。法治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法庭上每一次平等裁判、监管中每一次“无事不扰”、政策兑现中每一句“说话算数”。阳光照得到的地方,信心才会生长。

  三、要素流动:让“市场的手”甩开“行政的手”

  在浙江义乌,一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的红头文件,让小商品出口不再需要增值税发票,中小微企业“碎片化”订单实现“秒通关”;在重庆两江新区,数据要素“沙盒监管”让车联网企业敢把脱敏后的路测数据放进交易所,换来首笔1000万元数据融资;在上海浦东,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让新加坡芯片工程师带着“护照+执照”就能直接上岗。要素只有流动才会增值,而流动的前提是破除行政分割、地区壁垒、身份歧视。今天的竞争,不再是“给地、给税”的竞赛,而是“给场景、给通道、给标准”的比拼。

  四、创新生态:从“一花独放”到“众木成林”

  深圳南山一条不到3公里的“科技星光大道”,聚集了7家国家级孵化器、200多家创投机构、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像乔木,需要创投的“雨水”、人才的“阳光”、应用场景的“空气”、知识产权保护的“篱笆”。南山区政府只做一件事:把篱笆扎紧,把其余交给市场。结果,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4.7件PCT国际专利。事实证明,政府“有为”不等于“大包大揽”,而是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让企业家“有恒产者有恒心”。

  五、从“盆景”到“风景”:改革深水区的再出发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我们依然面临“准入不准营”“承诺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等顽瘴痼疾;依然需要回答数据跨境流动、碳足迹核算、人工智能伦理等新课题。从“减环节、减材料”到“场景创新、制度集成”,从“对标国内先进”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改革已经进入“无人区”。但只要我们始终记住:企业的痛点就是改革的起点,企业家的呼声就是政策的风向标,就能把“盆景”变成“风景”,把“特例”变成“惯例”。

  结语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企业扎根的基石,更是国家竞争的底座。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根扎在这片土地,把家安在这座城,把未来托付给这个国家,我们就拥有了抵御风浪最深厚的底气。让我们继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久久为功的韧劲,呵护每一粒种子,滋养每一棵树苗——当万木葱茏之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一片片森林,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侯亚男、许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