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期盼。综合最新权威信息,可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系统理解和落实。
一、为什么——法治化是营商环境的生命线
1.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能“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
2. 现实需求迫切。世界银行、OECD
等国际机构以及我国第三方评估均显示,企业最在意的是“规则是否透明、执法是否公正、权益能否依法得到平等保护”。
3. 战略意义重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列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二、做什么——“法治化”六大核心任务
1. 完备制度体系
• 继续清理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投资法》等上位法不一致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24 年国务院各部门已废止或修订近 300
件,省级层面清理超千件。
• 加快新兴领域立法,例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补齐规则空白。
2. 统一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
•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做到“一单尽列、单外无单”。
• 完善企业破产和注销机制,推行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联办,简易注销全程网办。
3. 强化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 推动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改革,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2023 年全国法院在 18 件案件中判赔金额达 8920 万元。
• 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商业秘密等新型权益保护规则。
4. 规范涉企执法司法
•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 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各地已普遍出台“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
5. 提升纠纷解决质效
• 畅通诉讼、仲裁、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渠道,2023 年全国法院审结买卖合同、投资贸易等案件 26.9 万件。
• 强化诉源治理,建立企业维权“绿色通道”和快速响应机制。
6. 推进制度型开放
• 全面对接 CPTPP、DEPA 等国际高标准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 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开展压力测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怎么做——地方和部门落地的“四个一”路径
1. 一张清单管权责:各级政府年内公布并动态调整“营商环境权责清单”,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责任压实到部门、到岗位。
2. 一个平台优服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开办、纳税、不动产登记、破产注销等“一网通办”,90%
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
3. 一套机制解难题:建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机制,对企业反映的立法空白、执法不公、司法周期长等问题实行台账管理、限时销号。
4.
一支队伍强保障:在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系统遴选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合规宣讲”,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结语
坚定不移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关键在于把“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规则”。只有把平等保护、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可预期原则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才能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侯亚男、许培军)